国产a免费线上看,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在线点播亚洲日韩国产欧美

您好,歡迎訪問青島中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首頁 > 農化服務

玉米病蟲害防治
文章來源 : 青島中天 發布時間 : 瀏覽量: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玉米煤紋病、玉米條紋斑病、玉米葉枯病等,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一般造成玉米減產15~20%,發生嚴重的年份,感病品種減產達50%以上。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苞葉,以葉片受害最重。一般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擴展。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沿葉脈逐漸向兩端擴展,形成紡錘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黃褐色或青灰色,邊緣暗褐色。在感病品種上病斑一般長5~10cm,寬1cm,嚴重的長可達15~20cm,寬2m左右。發病后期,多個病斑連接成片,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產生大量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抗病品種上病斑小,表現為褐色壞死條紋,周圍有褪綠暈圈,病部不產生或極少產生黑色霉層。

發生特點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為真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 Leonard  et  Suggs ,屬半知菌亞門。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內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長季節,病殘體中的菌絲體萌發產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玉米葉片上,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萌發侵入,經10~14天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引起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的發生程度,除與玉米品種的抗性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玉米品種不同,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如果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往往導致大斑病的流行。一般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蔓延,如果旬平均氣溫低于15℃,相對濕度小于60%,持續7天以上,不利于病菌的生長發育,病害的發生就受到抑制,危害轉輕。另外,在玉米抽穗以后,如果氮肥不足,密度過大,排水不良,發病較重。春玉米播種過晚及連作地塊病害往往嚴重,輪作地病輕。

防治方法

防治該玉米大斑病應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主,加強栽培管理,輔以必要的藥劑防治。

1、選用高產、優質、抗病品種。目前,我省選育的抗病品種較多,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種抗、耐病品種,避免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以防止病害的發生流行。

2、加強栽培管理。(1)清除病殘體,控制初侵染源:玉米收獲后,及時翻耕,徹底消除田內外病株殘體,將秸稈集中處理,作燃料或經高溫發酵用作堆肥。(2)輪作:由于連作病殘體積累多,菌源數量大,病害發生重,因此,實行輪作可減輕發病。(3)適期早播,縮短處于多雨季節的生育日數,避開病害發生高峰期。(4)合理密植,并摘除底部2~3片葉,降低田間濕度,使植株生長健狀,提高抗病力。(5)合理施肥澆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穗期適當追施氮肥,合理灌溉,注意排水防澇。

3、藥劑防治。在玉米抽穗期前后或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噴藥一次,連續2~3次。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稱玉米葉枯病、玉米斑點病,在國內玉米產區均有發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減產2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導致絕產。

癥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以抽雄期前后發病最重。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鞘、苞葉和果穗。葉片發病,常因品種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癥狀類型。第一種類型,病斑橢圓形或長方形,多限于葉脈之間,中央黃褐色,邊緣深褐色,有時病斑上有2~3個同心輪紋,第二種類型,病斑呈橢圓形或紡錘形,不受葉脈限制,灰色或黃褐色,邊緣不明顯,病斑上有時有輪紋;第三種類型,病斑表現為黃褐色壞死小斑點,病斑一般不擴大,周圍有黃色暈圈。當葉片上病斑密集時,常相互融合成一片,致使葉片變黃枯死。天氣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灰黑色霉層(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鞘和苞葉上的病斑紡錘形,黃褐色,邊緣紫色或不明顯,病部產生灰黑色霉層。果穗受害,病部出現不規則的灰黑色霉區,嚴重時果穗腐爛,種子發黑霉變。

發生特點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B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 ,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越冬菌絲體在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風雨傳播到玉米葉片上萌發侵染,數日內即可形成病斑,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的發生除與品種抗病性有關外,還與氣候條件、菌源數量有密切關系。重茬連作,秸稈還田,病殘體量大,菌源大量積累,發病重。在山東省7~8月份,月平均溫度在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較多時,夏玉米小斑病就容易流行。種植密度過大或低洼地,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應采取以抗病品種為主,輔以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方法請參閱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3、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稱玉米莖基腐病,自70年代以來,山東省普遍發生,是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癥狀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一般在玉米乳熟末期到蠟熟期癥狀最為明顯。植株的根系、莖基、莖稈、葉片、果穗均可表現癥狀。根系發病,毛根先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后逐漸擴展至次生根,直到整個根系變褐色腐爛,最后根變空心,根部皮層易剝離,病株易拔起。根系腐爛后,莖基部腐爛空心,地上部1~2節出現水漬狀梭形或長橢圓形病斑,節間變褐色,髓部收縮。病株葉片自下而上呈現青枯,一般1~2天內整株表現急性青枯死亡。受害葉片由葉尖向葉柄,由葉緣向中脈表現局部失水和水燙狀,病部褪色,無光澤,致使整個葉片乃至整株迅速青枯凋萎。果穗發病,從苞葉開始由局部水燙狀褪色,逐漸變黃,穗柄柔韌,果穗下垂,籽粒疏松干癟。

發生特點

玉米青枯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腐霉菌 Pythium  spp . 和半知菌亞門真菌禾谷鐮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混合侵染所致。玉米青枯病菌在土壤、病殘體和病種子內越冬。第二年產生的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借風雨、灌溉、昆蟲等媒介傳播,從根部傷口侵入,導致根部腐爛,植株青枯。病害的發生與玉米生育期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玉米苗期和灌漿期前基本不發生,玉米自灌漿期開始感病,直到乳熟后期癥狀最明顯,發病程度取決于玉米該生育階段的雨量和溫度,如果低溫多雨,光照不足,或雨后驟晴,往往導致青枯病暴發。種植密度過大,排水不良,或根部發生其他病害,影響植株生長,抗病力下降,青枯病性嚴重。一般情況下,早熟品種發病重,晚熟品種發病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和雜交組合能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發生,在生產上應注意推廣應用。

2、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增施鉀肥,合理輪作,發病嚴重的地塊可與甘薯、大豆等作物實行2~3年的輪作。

3、控制菌源。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毀,并深翻土地,促進病殘體分解,盡量減少侵染來源。

4、及時防治玉米螟、粘蟲和地下害蟲等,可減輕青枯病的發生。

5、藥劑防治。玉米授粉后25天,用40%甲基立枯磷6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效果較好。

4、玉米彎孢菌葉斑病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在河北、北京、陜西、遼寧、山東等省均有發生,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鞘和苞葉。發病初期,發病部位產生褪綠色小斑點,后逐漸擴大成圓形至橢圓形褪綠透明斑,病斑中間枯白色至黃褐色,邊緣暗褐色,四周有淺黃色暈圈,大小為0.5~4×0.5~2(mm),大的可達7×3(mm)。濕度大時,病斑正、背面均可產生灰色霉層(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生特點

病原菌為彎孢霉菌 Curvularia  lunata  ( Walker )  Boedijn ,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品種不同,抗病性差異明顯。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發生程度與降雨、溫度、播期、肥水管理等有密切關系。

防治方法

1、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一項有效措施。

2、農業防治。(1)控制菌源: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減少初侵染來源。(2)適時早播,或輪作換茬,均可減輕病害的發生。

3、藥劑防治。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8%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優于噴霧,且便于操作。如噴霧可在病株率達10%時用第1次藥,隔15~20天再噴1~2次。

5、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俗稱生姜玉米、萬年青玉米。在我國華北、西北地區均有分布,部分玉米產區發生較重,對玉米的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

癥狀

玉米從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受害,多在5~6葉期表現癥狀。病株葉片葉色濃綠,寬短質硬,葉背面葉脈上出現蠟白色隆起條紋。9~10葉期上部節間不再伸長,莖粗腫矮縮,頂葉簇生,株形矮化。病株根系短而少,易拔起。多數不抽穗,少數雖能抽穗,但嚴重退化,果穗變形,花絲少,多不結實。

發生特點

玉米粗縮病的病原為玉米粗縮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 , 簡稱MRDV。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性病害。灰飛虱成蟲和若蟲在田埂地邊的雜草中或冬小麥上越冬,翌年春季帶毒灰飛虱將病毒傳播到返青的冬小麥上,然后再向玉米田遷移,并把病毒再傳染給玉米,導致玉米發病。玉米5葉期前易感病,10葉期抗性增強。玉米品種之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硬粒型品種抗病,中間型品種次之,馬齒型品種易感病。冬季氣溫高,早春溫度回升快,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和繁殖,發病往往嚴重。靠近路旁、渠邊和雜草多的玉米田及套種田、早播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目前推廣的玉米品種及其自交系,感病品種多,普遍表現不抗粗縮病,因此,應注意選育、種植抗病品種。

2、農業防治。(1)適期播種:春玉米適當提前播種,套種玉米推遲到麥收前幾天播種,將灰飛虱成蟲活動盛期和玉米苗期錯開,減少傳毒機會。(2)減少毒源:玉米播種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間地頭雜草,消滅毒源和傳毒昆蟲,減輕病害發生。(3)及時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澆水,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3、藥劑防治。(1)藥劑拌種:用呋喃丹等種衣劑或20%病毒A,分別按種子量的0.2%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或拌種,能有效地防治灰飛虱,控制病毒病的傳播。(2)噴霧治蟲防病:在玉米苗期對周圍雜草及玉米田噴施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飛虱;也可在玉米苗期用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

6、玉米其它病害

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俗稱烏米、啞玉米,是我國春玉米產區的重要病害,在局部地區發生嚴重,導致玉米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癥狀

主要為害雄穗和雌穗,一般抽穗后才表現典型癥狀。但有些品種在苗期即表現癥狀,在第4~5葉上產生1~4條明顯的黃白色條紋;有些病株節間縮短,較健株低矮,莖稈基部膨大,下粗上細,株形似筍狀,葉片簇生,葉色暗綠,葉片變硬上挺。雄穗受害,花器變形,不能形成雄蕊,穎片增生呈葉片狀,雄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癭,呈灰褐色,內部充滿黑粉。雌穗發病,果穗短,基部大而頂端小,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被病菌破壞變成菌癭,內部全為黑粉,黑粉散落后,顯露出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似亂發狀,故名絲黑穗病。也有少數病株,果穗受害后,苞葉畸形,變窄變細,分叉多,籽粒重新發芽,呈細長的芽葉狀。病株大多矮化,分蘗增多。

發生特點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糞肥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種子帶菌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玉米播種后,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經性結合產生侵染絲,從玉米芽鞘、胚軸或幼根侵入。玉米三葉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入時期。病菌侵入后擴散蔓延至生長點,隨著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進入花芽和穗部,破壞穗部,并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產生的大量厚垣孢子在玉米收獲時落入土壤中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玉米絲黑穗病屬系統侵染性病害,一年侵染一次,沒有再侵染。病菌適宜侵染的溫度為20~30℃,以25℃最為適宜,低于15℃或高于35℃,病菌均不能侵染。土壤含水量為20%左右時,適于發病,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于發病。玉米連作時間長,病菌積累量大,發病較重。春玉米播種過早,過深,病害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良種。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絲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在選用品種時,應考慮到既抗大、小斑病,又抗絲黑穗病。

2、農業防治。(1)實行輪作換茬,至少實行3年以上。(2)及時處理病株:在黑粉沒散出前及時拔除病株,深埋或燒毀,減少土壤中的菌源數量。(3)整地保墑,適期播種,適當淺播,促使種子發芽出土快,生長健壯,減輕病害發生。

3、藥劑防治。用20%粉銹寧乳油0.4公斤,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5公斤,或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0.5公斤,拌種100公斤,均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又稱玉米爛腳瘟,在我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據遼寧、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分地區調查,該病在春、夏、秋玉米上都有發生,發病率22.2~70.81%,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生產。

癥狀

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莖稈和果穗。葉鞘發病后,先產生淡褐色或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逐漸擴大并相互連接成云紋狀不規則形大斑。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淡褐色,發病嚴重時葉鞘及葉片枯死。全株癥狀由下而上發展,當發展到果穗時,穗苞葉上也產生云紋狀病斑,以后果穗干縮,穗軸腐敗。多雨高濕條件下,發病部位均可產生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體進一步聚集成菌絲團,產生蘿卜籽狀褐色菌核。

發生特點

病菌以菌核和菌絲在病殘體或土壤及田間雜草上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入玉米,導致發病。也可通過與鄰株接觸進行再侵染。玉米上部通風良好,不利于病害發生,因此,主要以基部發病為主,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農具攜帶傳播,一般在玉米拔節期開始發病,抽雄期病情迅速發展,吐穗灌漿期受害重。種植密度過大,長期連作,偏施氮肥,多雨高濕,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等都易導致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葉片過于寬大,生育期長的雜交種發病較重,因此應選用葉片大小適中并向上傾斜生長的高產、優質、抗病品種。

2、控制菌源。玉米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高溫堆肥,盡量減少侵染來源。

3、加強栽培管理。實行輪作,合理密植,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消滅田間雜草。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過多,以控制病害發生。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井崗霉素水劑0.1公斤,兌水200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噴藥重點為玉米基部,注意保護葉鞘。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稱玉米細菌性莖腐病,俗稱腰爛病、爛莖病,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均有發生,以夏玉米發生較重。

癥狀

發病初期,在玉米莖基部的葉鞘上,出現不規則形淺褐色水漬狀病斑,后逐漸擴大侵入內部組織,使莖組織呈深褐色至紅褐色腐爛,病部軟化發粘,散發出臭味,嚴重時病部凹陷,植株倒折。有時植株上部也受害,導致心葉失綠萎蔫,葉鞘與莖稈腐爛,病部有黃褐色腐臭菌液溢出。

發生特點

病原細菌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翌年在田間隨風雨和氣流傳播蔓延,病菌可以從傷口、氣孔和葉鞘間侵入。玉米螟等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如害蟲發生量大則發病重。氣溫在28~30℃,相對濕度70%以上時開始發病;溫度在34~35℃,相對濕度80%時,病害擴展迅速,發病后3~4天病部倒折;當氣溫降至26℃以下時,病害即停止發展。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溫多雨,潮濕悶熱,葉鞘積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過大,施用氮肥過多,蟲害或農事操作造成大量傷口,都會導致病害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

1、控制菌源。實行輪作,盡量避免連作;玉米收獲后,及時清理病株,以減少菌源數量。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嚴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避免氮肥用量過大。

3、田間發現病株后,及時拔除,帶出田外燒毀或高溫積肥。

4、發病初期,剝去莖基部葉鞘,降低田間濕度,減輕危害。

5、藥劑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用2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加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農用硫酸鏈霉素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或先剝去葉鞘,然后用5~10倍的石灰水(即熟石灰1公斤,兌水5~10公斤)涂莖。也可用硫磺150克,骨膠30克,水0.3公斤,制成硫磺漿涂莖防治。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稱瘤黑粉病,俗稱烏霉、灰包,是我國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山東省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一般病株率為5~10%,嚴重的可達70~80%,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

癥狀

為害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雄穗、雌穗、氣生根等幼嫩組織,產生大小、形狀不同的瘤狀物(菌癭)。一般苗期發病較少,4~5片真葉后逐漸發病,抽雄期至成熟期為發病盛期。病瘤外包有一層由寄主表皮組織形成的薄膜,初為白色或淡紫紅色,以后病瘤迅速膨大,變為灰色或灰黑色,失水后內部變成黑粉狀,最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瘤形狀、大小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差異。葉片和葉鞘上的病瘤通常如谷粒或花生米大小,并從葉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不產生或很少產生黑粉。莖節或氣生根上的瘤大小不一,一般如拳頭大。雄穗的大部分或個別小花變成長囊狀或角狀瘤。雌穗全部或部分成瘤,苞葉破裂,果穗變形。病株較矮小,莖稈多扭曲,早期受害果穗小甚至不結穗。

發生特點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糞肥和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種子帶菌也是初侵染源之一。春季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隨風雨、昆蟲等傳播到玉米幼嫩組織上,萌發產生侵染絲穿透寄主表皮或通過傷口侵入。菌絲在寄主組織中生長發育,并產生一種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刺激寄主細胞增生膨大,形成病瘤,成熟后產生的擔孢子,可進行再侵染。冬孢子萌發的適溫為26~30℃,擔孢子侵入的適宜溫度為26.7~35℃。高溫高濕,偏施氮肥,寄主組織柔嫩,植株徒長,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昆蟲危害或機械損傷造成的傷口,病菌易侵入,發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濕交替,易發病。高肥密植或多年連作,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選用種植抗病品種。一般耐旱品種較抗病,果穗的苞葉厚且包的緊密的品種發病較輕。生產上應注意篩選應用抗病品種。

2、消滅初侵染源。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發病季節,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

3、加強栽培管理。(1)重病可與花生、大豆、甘薯等作物實行2~3年輪作。(2)深翻土地,合理密植,不要過多施用氮肥,注意防旱、防澇,及時防治玉米螟等病蟲

4、藥劑防治。用20%粉銹寧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或悶種,或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在幼苗期噴施1%波爾多液保護,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二、玉米害蟲

1、玉米螟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ee , 又名亞洲玉米螟,俗稱玉米鉆心蟲,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蟲,我國除青藏高原玉米產區未見報道外,其他省區均有發生,以華北、華東、東北及西北為害最重。

為害狀

初孵幼蟲先聚集在卵殼附近取食卵殼,后四處爬行或吐絲下垂,借風傳播到鄰近植株,集中在心葉內取食葉肉,或蛀成小孔,受害葉展開后,出現橫列或分散的小孔,稱為“排孔”或“花葉”,這是心葉期被害的顯著癥狀。玉米抽雄后鉆蛀莖稈,造成莖稈折斷。雌穗膨大或開始吐絲時,初孵幼蟲喜集中在花絲內為害,較大齡幼蟲則蛀入雌穗和附近莖節為害,影響雌穗發育和籽粒灌漿。取食為害嫩粒時,造成籽粒缺損霉爛,品質降低。

形態特征

成蟲:雄蛾體長13~14毫米,翅展20~28毫米,前翅黃褐色,內、外橫線暗褐色,前者波狀,后者鋸齒狀,兩橫線間有兩個小褐斑,邊緣線與外橫線間有1條寬大褐色帶。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淡褐色,緣毛內側褐色,外側白色。后翅淡褐色,中部有2條橫線與前翅的內、外橫線相接。雌蛾體長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前后翅顏色比雄蛾的淡,內、外橫線及斑紋不明顯,后翅黃白色,線紋常不明顯。

卵:扁橢圓形,長約1毫米,一般30~4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魚鱗狀。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0~30毫米,頭和前胸背板深褐色。體背淡灰褐色或淡紅色,有3條縱線,中央一條明顯,半透明。

蛹:紡錘形,黃褐色至紅褐色,雄蛹長15~16毫米,雌蛹長18~19毫米。腹部末端呈現棘狀延長,端部有5~8根鉤刺,纏連絲線1束,粘附于蟲道蛹室內側。

發生特點

玉米螟在我國從北向南,每年發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蟲在寄主秸稈、穗軸或根茬中越冬。山東省大部分地區一年發生3代,越冬幼蟲于翌年5月上旬在越冬場所吐絲結薄繭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為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為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蟲自5月底開始產第一代卵,6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卵期5~6天,6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蟲開始為害春玉米、高梁心葉。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此時也是第二代卵盛期,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為第二代成蟲盛發期,卵多產于夏玉米上,到8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蟲進入為害盛期,幼蟲可持續為害到9月下旬,后陸續隱蔽越冬。

玉米螟成蟲白天隱藏在作物或雜草中,夜間開始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羽化后當天即可交尾,1~2天后開始產卵,卵多產于玉米葉背中脈附近,一般株高在50厘米以下的植株著卵量很少。幼蟲共5齡,有趨糖、趨濕、趨觸和負趨光性,因此,多選擇玉米含糖量相對較高,組織幼嫩、便于潛藏且較陰暗潮濕的部位取食為害。

玉米螟蟲的發生與蟲源基數、氣候條件、天敵數量等有密切關系。一般蟲源基數越大,下代發生的程度就越重。玉米螟喜中溫高濕,一般氣溫為15~30oC相對濕度在60%以上時,有利于玉米螟各蟲態的生長發育。玉米螟天敵種類較多,特別是赤眼蜂,對卵的寄生率較高,如果赤眼蜂發生期越早,數量越大,對玉米螟的控制作用也越強,蟲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低。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1)選用抗蟲品種。(2)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源基數。于越冬幼蟲化蛹前,采取高溫漚肥、作燃料或鍘碎作飼料等方法,壓低蟲源,減輕為害,(3)改春播為夏播,使第一代玉米螟喪失繁殖基地,減輕第二代玉米螟的發生為害。(4)種植誘殺作物。根據雌蛾趨向生長高大茂密田塊產卵的習性,有計劃地種植部分春玉米或谷子,誘集成蟲產卵,然后,集中有效地進行藥劑防治,或拔除漚肥及用作飼料。

2、生物防治。(1)釋放赤眼蜂:在玉米螟產卵期放蜂,根據蟲情確定放蜂量和放蜂次數。一般每畝放蜂1~2萬頭,分2次釋放,卵盛期放蜂量應適當大些。(2)用Bt防治螟蟲:用0.5公斤孢子含量100億/克的Bt菌粉,拌于5公斤煤渣顆粒上,于玉米心葉期撒入心葉內,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高梁條螟等鉆心蟲。

3、藥劑防治。(1)心葉期防治: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0.25公斤,加入5公斤細砂拌勻,施入心葉中。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拌細土250公斤,配成毒土撒施。(2)穗期防治:在玉米雌穗授粉結束后,剪去花絲帶出田外,并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滴或噴在穗頂上,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及其他穗蟲。

2、玉米穗蟲

玉米穗蟲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棉鈴蟲、高梁條螟、紅緣燈蛾、粘蟲等,以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發生最普遍,為害最嚴重。

(1)、桃蛀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又稱桃斑螟,俗稱桃蛀心蟲,主要為害玉米、高梁、棉花、桃、柿、板栗等。

為害狀

幼蟲多從雄穗小花、花梗及葉鞘蛀入莖內,并在莖內和雌、雄穗上蛀食為害。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2毫米,翅展22~25毫米,黃至橙黃色,體及翅表面有許多豹紋狀黑斑點,胸背7個,腹背第1和3~6節各有3個橫列,第7節有時有1個,第2、8節無黑點,前翅25~28個,后翅15~16個。卵橢圓形,初乳白色,后變桔黃至紅褐色,表面粗糙,布滿細微圓點。幼蟲體長22毫米,體色有淡褐、淺灰、淺灰蘭,暗紅等色,腹面多為淡綠色。頭暗褐色,前胸盾片褐色,臀板灰褐色,各體節毛片明顯,灰褐色至黑褐色,背面的毛片較大。蛹長13毫米,初黃綠色,后變褐色,臀刺細長,末端有曲刺6根。繭灰白色,長橢圓形。

發生特點

在山東省一年發生3代,以末齡幼蟲在寄主秸稈內結繭越冬。成蟲多在玉米雄穗上產卵,幼蟲孵化后為害玉米穗部并蛀入莖內為害。陰雨天多有利于害蟲的發生,為害重。

(2)、棉鈴蟲:棉鈴蟲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又稱鉆心蟲、青蟲、棉桃蟲、玉米穗蟲等,主要為害玉米、棉花、花生、蘋果、桃等。

為害狀

幼蟲在玉米雌穗上蛀食籽粒,造成果穗不實,減產嚴重。幼蟲數量占穗蟲數的9%左右。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18毫米,翅展27~28毫米,黃褐色或赤褐色,綠褐色。觸角絲狀,復眼綠色。前翅中部近前緣處有一暗褐色腎形紋和環形紋。后翅灰白色,沿外緣有暗褐色寬帶,其上有兩個白色月牙形斑紋。卵半球形,初乳白色,后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幼蟲體長30~40毫米,體色有淡綠、淡紅、紅褐、黑紫等色,一般為綠色,氣門線黃白色,每個體節上生有12個黑色毛疣。蛹長17~21毫米,紡錘形,初為淡綠色,后漸變為赤褐色或黑褐色。

發生特點

為害玉米的棉鈴蟲主要是第三代幼蟲。棉鈴蟲有趨向玉米雌穗、雄花上產卵的習性。幼蟲在玉米開花時取食花藥、花絲、花粉,4齡后多在雌穗的苞葉籽粒中,啃食籽粒,為害雌穗生長,排出的大量蟲糞,污染籽粒,導致霉爛變質。

(3)、高粱條螟:高粱條螟Proceras  venosata  ( Walker ),又稱高粱鉆心蟲,主要為害高粱和玉米。

為害狀

幼蟲蛀莖部位多在節間中部,作環狀取食莖髓,被害株遇風呈刀割狀折斷。被害莖稈內常有10多頭幼蟲在同1個孔道內為害。后潛入葉腋,以穗下第1節最多。莖稈被蛀食后,營養物質運輸受阻,影響灌漿,形成秕粒,產量下降。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14毫米,翅展24~34毫米。雄蛾淺灰黃色,頭、胸背面淺黃色。前翅灰黃色,中央有1小黑點,外緣略呈一直線,內有7個小黑點,翅外側有20多條暗褐色縱線,后翅色淡。雌蛾近白色,足、腹部黃白色,前翅縱紋較深。卵呈扁平橢圓形,表面有龜甲狀紋。卵塊由數粒或幾十粒卵組成,多排列成“人”字形雙行重疊的魚鱗狀卵塊,初產乳白色,后呈深黃色。末齡幼蟲長20~30毫米,初乳白色,上生有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后變成淡黃色。蛹紅褐色或暗褐色,末節背面有兩對尖銳小突起。

發生特點

高粱條螟在我國北方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高粱、玉米的秸稈內越冬。成蟲喜在夜間活動,卵多產于葉背基部至中部,個別產在葉片正面或莖稈上。成蟲晝伏夜出,有一定趨光性。初孵幼蟲活潑,爬行迅速,在心葉內取食葉肉殘留表皮,至心葉伸出時,葉面呈現不規則的半透明斑點或不規則小孔,在心葉中發育到3齡,不等高粱、玉米抽穗即在原為害的葉腋間蛀入莖內為害。如果越冬基數大,越冬死亡率低,春季雨水較多、濕度較大,第一代發生較重。

(4)、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ee ,其為害狀,形態特征,發生特點等參閱本章玉米螟。

(5)、粘蟲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發生為害情況等參閱粘蟲。

玉米穗蟲的防治方法

玉米穗蟲的防治應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作法,參考玉米螟防治。

3、玉米蚜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 Fitch ) ,俗稱蟻蟲、蜜蟲、膩蟲等,全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是玉米的重要害蟲之一。

為害狀

以成、若蚜刺吸植物汁液。苗期蚜蟲多群集于心葉或葉鞘與節間為害,發生嚴重時,導致玉米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死亡。穗期蚜蟲刺吸玉米汁液,并產生大量蜜露,致使葉面生霉變黑,影響光合作用,粒重下降,造成減產。

形態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6~1.8毫米,長卵形,頭、胸部黑色發亮,腹部黃綠色或黑綠色。觸角6節比身體短。腹部2~4節有大型緣斑,第6、7節有背中橫帶,第8節有橫帶橫貫全節。無翅胎生雌蚜長卵形,長1.8~2.2毫米,淡綠色或深綠色,第七腹節毛片黑色,第8腹節有背中橫帶與緣斑相接,體表有網紋。附肢黑色。觸角6節,約為體長1/3。喙短,不達中足基節。腹管長圓筒形,頂端稍收縮,基部周圍有鐵銹色斑紋。尾片圓錐狀,有曲毛4~5根。

發生特點

玉米蚜在華東地區每年發生20代左右,以成、若蚜在大麥、小麥等禾本科植物心葉中越冬。翌年3、4月間隨氣溫上升開始活動為害,主要集中危害麥苗或雜草心葉。5月底6月初小麥成熟,陸續產生大量有翅遷移蚜,遷往春玉米、高粱、水稻田繁殖為害。山東省套種玉米田7月中、下旬開始發生,7月底8月初為遷飛擴散高峰期,8月上旬進入危害盛期。在氣候和營養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玉米蚜的后代大多為無翅孤雌胎生蚜。當寄主衰老營養不足時,產生有翅蚜遷入麥田或附近的禾本科雜草上越冬。玉米蚜有棲息于心葉中為害的習性,隨心葉的展開,陸續向新生葉片內集中繁殖為害。隨著夏玉米雄穗逐漸抽出,大量成、若蚜群聚于雄穗苞內,成堆布滿各分枝,稱之為“黑穗”。嚴重時,自雌穗以上所有葉片、葉鞘及雌穗苞內、外遍布蚜蟲,稱為“黑株”一般旬平均氣溫在23~25℃,旬降雨量低于20毫米,有利于玉米蚜的發生。玉米蚜的天敵種類較多,主要有七星瓢蟲、異色瓢蟲、食蚜蠅、寄生蜂和草蛉等,如果天敵數量大,可有效地控制玉米蚜的為害。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結合積肥,清除田邊雜草,消滅玉米蚜的孳生繁殖基地。

2、生物防治。利用瓢蟲,寄生蜂等天敵,進行防治。

3、藥劑防治。(1)在玉米拔節期,可噴施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每畝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克,拌細砂土20公斤,將毒砂均勻撒于植株上。(2)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畝用3%呋喃丹顆粒劑1.5公斤,拌細砂2~3公斤,均勻灌入玉米心內,也可用辛硫磷顆粒劑灌心,均能有效地控制蚜蟲并兼治玉米螟等害蟲。

4、玉米薊馬

玉米薊馬Anaphothrips  obscurus  Müller ,又稱為玉米黃薊馬、玉米黃呆薊馬,主要為害玉米、蠶豆及小麥等作物。

為害狀

以成蟲及1、2齡若蟲取食為害葉片。葉片受害后,葉背面呈現斷續的銀白色條斑,與其相對的葉片正面出現黃色條斑,發生嚴重時,葉背面如同涂了一層銀粉,并伴有微小黑點(蟲糞),受害嚴重的植株心葉卷曲,呈牛尾狀。

形態特征

玉米薊馬行孤雌生殖,雌成蟲有長翅型,短翅型和半長翅型。體長1.0~1.2毫米,暗黃色,胸、腹背有暗黑區域。前翅淡黃色,長而窄,前脈鬃間斷,大多數有2根端鬃,少數1根,脈鬃弱小,緣纓長,具翅胸節明顯寬于前胸。卵腎形,長0.3毫米左右,寬0.13毫米左右,乳白色至乳黃色。若蟲乳青色或乳黃色,體表皺褶有橫排隆起顆粒,體鬃很短,僅第九、十腹節鬃較長。蛹或前蛹體淡黃色,有翅芽,近羽化時呈褐色。

發生特點

玉米薊馬以成蟲在禾本科雜草根基部和枯葉內越冬。翌年春天,越冬代成蟲主要為害麥類、春玉米及雜草。在玉米上1年發生2代,第一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害春玉米及套種玉米,第二代于6月下旬后主要為害套種夏玉米。一年中為害最嚴重的時期為6月15日至6月25日。進入雨季后,蟲口蜜度顯著下降。干旱有利于該蟲的發生為害。

防治方法

1、結合間苗、定苗,拔除蟲苗,移出田外。深埋或燒毀。

2、加強肥水管理,適時灌水施肥,促進玉米苗生長,及時封行,增加田間濕度,創造不利于該蟲發生的環境,減輕其危害。

3、麥田是玉米薊馬的主要蟲源地,在防治麥蚜時兼治該蟲,以減少為害玉米的蟲源。

4、藥劑防治。每畝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克,兌水50公斤,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

5、玉米紅蜘蛛

(截形葉螨)

截形葉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 ,又稱棉紅蜘蛛、棉葉螨,主要為害玉米、棉花、豆類、瓜類、茄子、甘薯等。

為害狀

成螨、若螨群集于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導致葉片出現枯黃色或灰白色細斑,發生嚴重時,植株葉片干枯脫落,影響生長發育,縮短結果期,造成減產。

形態特征

雌成螨體長0.5毫米,寬0.3毫米,深紅色,橢圓形,顎體及足呈白色,體側有黑斑。雄成螨體長0.35毫米,寬0.2毫米,陽具柄部寬大,末端向背面彎曲形成一微小端錘,背緣平截狀,末端1/3處有一凹陷,端錘內角鈍圓,外角尖削。

發生特點

一年發生10~20代,華北地區以雌螨在土縫中或枯枝落葉上越冬。第二年早春氣溫高于10℃時,越冬成螨開始大量繁殖,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遷入為害棗樹、茄子、玉米、棉花、豆類等,開始點片發生,后逐漸向周圍擴散。在植株上先為害下部葉片,后向上蔓延,蟲口蜜度大時,常在葉片或莖、枝的端部聚集成團,滾落地面被風刮走,進行擴散蔓延。

防治方法

1、秋、冬耕翻土地,并清潔田園,鏟除田埂、地頭、田間雜草,減少蟲源。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氮、鉀肥配合施用,適當增施磷肥,減少氮肥施用量。

3、藥劑防治。大發生情況下,主要采取藥劑防治。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0.5公斤加20%三氯殺螨醇乳油0.5公斤,兌水50公斤,配成混合液,噴霧防治;也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隔10天防治1次,共防治2~3次。

6、稀點雪燈蛾

稀點雪燈蛾Spilosoma  urticae  ( Esper ) ,分布于山東、河北、江蘇、遼寧等省,部分地區發生較重。

為害狀

以幼蟲為害玉米葉片。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和葉脈,3齡后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孔洞,5齡進入暴食階段,嚴重時將葉片吃光。

形態特征

雌成蟲體長14~14.9毫米,翅展40~44毫米;體白色,下唇須上方黑色,下方白色;觸角端部黑色,胸足有黑帶,腿節上方黃色,腹部背面除基節、端節黃色外,腹面白色,腹背中央有黑點紋7個,側面有5個黑點,前翅白色,翅面有或多或少的黑點,后翅無點紋。雄成蟲外生殖器瓣基部內方有一幾丁質小脊。卵淡黃色。末齡幼蟲全身生有長毛,剛毛暗灰色,胸部背面每節有8個毛瘤,腹部1、2節及7~9節每節有毛瘤14個,中央2個較小,氣門白色。蛹橢圓形,黑褐色,節間黃色,表面粗糙,化蛹時結一薄繭。

發生特點

山東省一年發生3代,以蛹在土內越冬。第一代幼蟲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害,第二代幼蟲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害,第三代幼蟲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9月中旬后化蛹越冬。成蟲趨光性強,白天棲息于葉背面,晚上活動,成蟲羽化后第二天傍晚開始交尾、產卵,卵多產于葉背或莖部,卵塊由6~160粒卵組成。幼蟲白天上午在葉背面或土塊、枯枝落葉下棲息,下午開始取食,傍晚取食量最大。末齡幼蟲爬至路旁、地頭石塊或枯枝雜草叢中吐絲結薄繭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減少著卵量,減輕蟲害的發生。

2、藥劑防治。當百株玉米苗有蟲5頭時,應立即進行防治。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拌土15公斤,于傍晚撒施,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在傍晚噴霧,或用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7、粟穗螟

粟穗螟Mampava  bipunctella  Ragonat ,又稱粟綴螟,主要為害玉米、高粱、粟、黍等,分布在華東、華北、西南、中南等地區。

為害狀

幼蟲在高粱、谷子的穗上吐絲結網,在網內取食籽粒,導致籽粒空癟,穗頭污黑,并附有糞粒和破碎籽粒,影響產量和質量。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7~11毫米,翅展21~27毫米,體及前翅白色略帶紅色,前翅前緣有5個小黑點,中室中央及端部各生有1個黑點;后翅白色,無斑點,半透明。卵橢圓形,初乳白色,后變黃色至灰褐色。末齡幼蟲蠟黃色,體長20毫米左右,胸部、腹部背面有2條淺紅褐色縱紋。蛹長10~12毫米,長紡錘形,黃褐色,無尾刺。

發生特點

粟穗螟在華北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高粱、谷子穗內及場院、倉庫、樹干的縫隙中越冬。1代幼蟲7月中下旬為害春高粱,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1代成蟲羽化盛期,2代幼蟲為害夏高粱。成蟲具有趨光性,卵多產于谷子和高粱的穗部。初孵幼蟲先在籽粒頂端咬一小孔,鉆入粒內為害,2齡后可轉粒為害,并可隨糧食入倉繼續為害。

防治方法

1、將谷子、高粱等在場間暴曬,四周放置谷草,誘使幼蟲爬入草內,第二天早晨用石磙碾壓谷草,扎死草中幼蟲。

2、藥劑防治。在卵孵化盛期或幼蟲2齡期用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噴霧防治。注意敵敵畏、敵百蟲對高粱易產生藥害,生產中應禁止使用。

三、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歷

播種至幼苗期

主要防治地下害蟲、玉米薊馬、粘蟲;預防莖基腐病、玉米粗縮病、玉米大、小斑病等。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良種。(2)選種、曬種、適期搶墑播種。選用成熟飽滿的果穗品種,播前曬種,提高種子發芽勢,促進早出苗,出全苗,苗壯快長,減少病害侵染。掌握適期播種,在絲黑穗病地區應適期晚播;在玉米大、小斑病發生區,種植豐產早熟品種,適期早播,在常發年避過多雨的發病盛期,減輕大、小斑病危害。(3)藥劑拌種。可選用包衣劑1號按種子量的2%拌種,也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50~60公斤,噴拌玉米種500~600公斤。(4)處理越冬寄主,減少菌源、蟲源。(5)加強栽培管理。合理用水,科學施肥。(6)化學除草。在播后苗前,每畝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毫升,或40%阿特拉津膠懸劑150毫升,兌水均勻噴施后進行松土。(7)治蟲防病。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灰飛虱、蚜蟲等傳毒媒介,注意噴灑田邊地頭雜草,控制病毒病發生。當套種玉米4葉1心期,百株有2代粘蟲40頭,或套種玉米的麥田中每平方米有蟲30~40頭時,用50%辛硫磷乳油配成1:1000倍毒土,每畝撒施50~60公斤,或在幼蟲低齡期用25%滅幼脲1號,每畝1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防治。

大苗期至抽穗前

主要防治玉米螟、玉米蚜、紅蜘蛛、大、小斑病等。防治措施:(1)用3%辛硫磷顆粒劑每畝250克,拌細砂5公斤,均勻施入心葉,防治玉米螟。(2)釋放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3)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在玉米雌穗上節部位涂莖,也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紅蜘蛛。(4)抽雄前后,玉米大、小斑病病葉率達20%時,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

穗期

主要防治3代粘蟲和玉米穗蟲,及玉米青枯病等。防治措施:(1)增施鉀肥,中耕松土,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控制病、蟲害發生。(2)百穗有穗蟲40~50頭時,剪去花絲和苞葉,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頂部。(3)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粘蟲。(4)用20%粉銹寧乳油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株用藥液140毫升灌根,防治青枯病、紋枯病、全蝕病。

玉米各生育期病蟲害的防治,應在分清主次,確定防治重點的前提下,采用綜合防治措施,盡量做到一次用藥兼治多種病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咨詢郵箱:qdztfl@126.com
傳真號碼:0532-82309977
400電話:400-607-6117
郵編號碼:266732
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平度市膠平路577號

魯ICP備15001929號-2 魯公網安備 37028302000722號


關注中天官方微信